領袖人物銀幕形象改變往年非主流的形式,不用特型演員和“仰視鏡頭”,對偉人用平視視角,同樣也獲得觀眾頻頻點贊。領袖人物銀幕形象變遷史,也是中國影視圈專業(yè)度的進化史。
第一階段:模仿
特型演員“重現(xiàn)當年情景”
上世紀70年代,銀幕上的領導人停留在“像”字上,“特型演員”也應運而生。其實“特型演員”最早出現(xiàn)在前蘇聯(lián),出于“重現(xiàn)當年情景”的需要選取固定的、與某位偉人面貌相似的演員。在中國,“特型演員”最先出現(xiàn)在話劇中,隨后他們走向銀幕。1978年拍攝的電影《大河奔流》中,王鐵成塑造了銀幕上第一個“周恩來”。著名話劇演員曹燦在1978年北影廠拍的《拔哥的故事》續(xù)集中首次扮演“鄧小平”。1979年是“特型演員”大爆發(fā)的一年,當時中國籌拍大量革命歷史題材電影,因此一批長相酷似新中國領袖的人被挑選出,并歸編八一電影制片廠下屬演員劇團。上世紀80年代中期拍攝的電影《大決戰(zhàn)》,古月、蘇林、馬紹信、趙恒多、盧奇、郭法曾、路希等特型演員集體亮相。
第二階段:神似
年輕觀眾越來越看重演技
以毛澤東的扮演者來說,“先有張克瑤的神似,后有古月的形似”。在常人看來,他們塑造的毛澤東形象似乎已經(jīng)達到巔峰,可1996年導演翟俊杰在電影《長征》中,出人意料地起用觀眾已經(jīng)熟識的演員唐國強扮演毛澤東。隨后,劉燁、黃海波、保劍鋒一批扮演毛澤東的“新面孔”接連出現(xiàn)。
據(jù)了解,現(xiàn)在八一電影制片廠已經(jīng)不會再為一部電影專門招聘特型演員,開始主打全明星陣容。在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團長趙曉明看來,現(xiàn)在演員出演領袖,只要形象接近,不必“酷似”,“一來是化妝造型技術的革新,再來是老一輩觀眾對演員形象要求很高,但年輕觀眾越來越看重演技。”
第三階段:人性化
呈現(xiàn)一個更生活化的領袖
現(xiàn)如今,有一批影視人對主旋律影視作品開始追求“真實感”,將劇情觸角伸向內(nèi)容“脫敏”和領袖人物的生活。青年楊開慧大方示愛、浪漫告白,鄧小平為兒子擦背、幫助其鍛煉等生活化鏡頭也正在上演。令觀眾也感嘆“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(jīng)”。
2011年,湖南衛(wèi)視開創(chuàng)的“紅色青春偶像劇”,谷智鑫、王雷一幫青年演員挑戰(zhàn)出演偉人故事,帶有偶像氣質的造型、臺詞和表演方式,確實讓90后觀眾接受“主旋律”,但因此也帶來不少質疑。比如《中國1921》里,李沁扮演的楊開慧雨中大喊愛的宣言:“我們結婚吧,我給你生孩子,即使你掉了腦袋,我把孩子養(yǎng)大……”當時李沁接受華商報記者采訪時解釋說,楊開慧父親留學幾個國家,從小接觸西方思想,楊開慧絕對有可能用夸張情緒表達思想。青年演員王雷在《風華正茂》中飾演青年毛澤東,對于演繹偉人過于浪漫,他的回應是:“浪漫是肯定有的,我們現(xiàn)在的浪漫基于生活,偶像的浪漫是一種精神,將心比心,這并沒有什么矛盾。”